台湾的乡愁作文

时间:2025-05-18 10:13:05
台湾的乡愁作文(精选25篇)

台湾的乡愁作文(精选2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台湾的乡愁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台湾的乡愁作文 篇1

中华文化浸染着两岸的炎黄子孙。我们共同吟诵着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舒兰的“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林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这一首首哀怨的思乡情曲,深深灼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凝望的眼睛,这一段段浓浓的乡愁,牵引着对祖国故土梦牵魂绕的无尽思念。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据说,台湾产的相思豆比大陆的相思豆个大,质地更坚硬,而且台湾相思豆内缘有心型纹路,被人们称做“心心相印”。每一颗相思豆都分黑红两色,红色的一端代表赤子之心,黑色的一端象征着黑土地。或许这相思豆正是相思积累成的而用以寄托相思的吧!

一颗红豆,带来浓情似酒,愁肠怎生禁受?

或许乡愁就是这样的触景生情,就是让我们的心泛起涟漪,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伤。

这一依带水的小岛寄托了我们几代人的多少情思。无论是在远古时代因地壳运动而导致的台湾大陆忍痛分离,还是近代因人为因素而致的两岸同胞隔海相望,都割不断那份一脉相承的血系,都阻挡不了历史的进程,阻挡不了统一团圆的共同心愿。

黄山、泰山连着阿里山,黄河、长江映着日月潭。我们有个共同的家,他的名字叫中华。我们无限感慨忧伤的过去,更有理由憧憬美好的未来,台湾思乡的人啊,将不再是只有空叹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而是与大陆亲人共同拨奏一曲江南丝竹《花好月圆》。

  台湾的乡愁作文 篇2

台湾和大陆之间总隔着那一道浅浅的水湾,有人说那是一道带着淡淡忧伤的海峡,也有人说那是一湾剪不断的乡愁。这道浅浅的水湾也见证了几十年来海峡的沧桑与巨变。

高秉涵,一位普通的台湾老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对于被海峡所隔断的亲情与思念,我们这些局外人只能是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或者新闻报纸得到少许的内容,我完全不能用感同身受来理解那些台湾老兵们的思乡之情和落叶归根的深深期盼,因为他们的乡愁太深、太深!几十年未见故乡的土地,几十年为能与故乡的亲人联系,当他们站在高山之上,远眺大陆之时,那是一种无以言语的痛呐!

高秉涵先生对于台湾老兵们的乡愁有着深刻的感触,因为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当他时隔31年,写了一封家书寄回大陆,却是穿越了三大洲,历经数月,于他的母亲葬礼当天抵达家人的手中。这是何等的令人痛惜,哪怕早那么一点,他的母亲都能看到这份家书啊!

终于,在两岸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两岸的交流逐渐开放,双方的往来日益频繁。一位带着满满乡愁的老人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他就是高秉涵;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让他们落叶归根。

高秉涵先生用他的行动在拉近两岸的距离,打破两岸的隔阂;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两岸都是华夏儿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乡愁别绪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消逝的,那湾浅浅的海峡阻挡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回来吧,我挚爱的亲人们!

  台湾的乡愁作文 篇3

临近农历新年,脑子里总有乡愁。只有几个,而且是六岁。每次回老家过年,心里难免会有一些思念和惆怅。失落的感觉真的难以形容。

回想六年前的除夕,记忆犹新。一大早,表哥、表哥和我爸妈来到爷爷奶奶家,让我终生难忘。午饭后,我们都很忙,为了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虾、蟹、鱼、贝类……所有的海鲜都是新鲜的。而一场海边特色的年夜饭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孩子不是自由的,因为包饺子这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负责的。饺子的馅也很丰富:蔬菜有白菜馅、韭菜馅、葱馅,肉类有猪肉馅、牛肉馅。另外还有杂馅和冰糖馅。最后,晚宴在下午5点正式开幕。晚上,每个人都聚集在电视机前,直到新年的钟声响起。这个我向往的和谐画面,只成为了我美好的回忆。

我靠在窗台上沐浴阳光,心里却不舒服。最近几天新闻里播的都是过年回家的人的信息,像无数根针扎我的心一样难受。有多少人踏上了几千甚至几万公里的归途,而我只能站在距离家乡仅仅500公里的土地上守望,可我又能期待什么呢?大海的碧波在这里变成了滚滚的楼房;亲人熟悉的面孔在这里变得如此陌生,让我气馁;家乡海边特色的年夜饭也成了三个人的饮料。诗人王维说得好:“身在异乡,每逢佳节,思念亲人。”虽然我不是一个人,但是思念家乡和亲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会减少吗?

乡愁如一缕青烟,一缕青烟萦绕在心头,让我刻骨铭心:乡愁如一朵云,飘在心头的一朵云随着我的思念变成了我思念的亲人;怀旧就像一阵风,是于佳节前吹来的一阵风,勾起了我对家乡无限的爱和向往。我多么想跟着这缕烟,驾着这朵云,沿着这一阵风,回到故乡;我多么想见证家乡这几年的变化;我想再吃一顿六年未见的海边特色的团圆饭。我也想和家乡的亲戚朋友一起过年……总之,我想回家!

虽然“少年不知情。”但却让我深深尝到了悲伤的苦果。乡愁,一种难以抹去的悲哀!

  台湾的乡愁作文 篇4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小时候的我不知怎么回事,就被父母带向远离家乡的远方。

我站着,凝望着……

阳春三月,绿意爬上了枝头,它们才刚刚睡醒,却来得那么浓烈。没有远离家乡的人,是难以体会到一个人在异地的心境的——在风和日丽的早春,当我沉醉在花香鸟语之中,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此时家乡也该柳絮飞扬了吧;在赤日炎炎的夏季,当我在骄阳下奔波时,就会渴望家乡那甘露般清甜的井水滋润我干渴的心田……

家乡那里有我画不完的画——

家乡的月光,总是出现的很早,晚霞还未走远,月亮就在东方露出了它弯弯的脸,总有些醉意。月光满天洒下来,像流动的薄雾。那河岸的垂柳,潺潺的流水,连那小虫唧唧的声音都在摇曳着……忽然发现,每一家的院子里都有人在月光下纳凉,那既陌生又熟悉的脸孔,那既熟悉又陌生的乡音,在我的心里交融,成为我心中的月光,是我动力的源泉。蓦然,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那些景,在我心里构成一卷画,却怎么也找不到画卷的另一端。

家乡那里有我诉不完的情——

还记得童年时那一个个天真无邪的脸蛋,我们曾经一起奔跑,一起 ……此处隐藏12514个字……都去城里了。姥姥所认识的人没有变,他们拍拍姥姥的肩:“你还是一样年轻啊。”又要打量打量我,“这就是你孙女儿吗?上次见面还只是几个月吧。”说完就哈哈笑起来。

沿着山走到了一个井。井里的水,远看是墨绿的,走进了舀一瓢水却是清澈透亮的。他们告诉我,它是叫龙王井的,首先有的井才有的村。村子里的人不知有几代是引着井里的水长大的,这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

他说:“这水是能喝的。”我便俯下身尝了一口。他又说:“这水也是洗衣服的。”我一抬头也看到了早已被青苔腐蚀的高石板。他还说:“这水活了,也死了。”我看了看周遭的一切,只觉得这井,这庙(井对面),这一切,都失去了生命的色彩,犹如青铜器一般没有了烟火气息。

“自来水有了之后,村里的人都不愿意来这里担水了。”“那洗衣服呢?”“也是啊,这里都没人来了。我也好长时间没来过了,上次见这井只有一半的水,现在又涨上来了。”“地下水?”“差不多,它现在又活起来了。”

井没有枯,可它死了。

舀了一杯水带回了家,从窗子看着坐在石头上的人们。

他们又能在石头上坐多久呢?

母亲说:“以后还来这里看看吧。”我说:“好。”

从此那座小小的山和小小的井一起镌刻在我一个人的记忆中。

  台湾的乡愁作文 篇23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乡愁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我而言,乡愁是我在这火花之中触发的思乡之情。

我的家乡,可要从我的祖辈说起了。我的太爷爷的家在河南,那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确山县。直到我的祖辈时,才离开了那里,来到了淄博。确山,也算我的家乡了,说到它,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小城的,但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全国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

打铁花,顾名思义,就是将铁水向天空中洒去。虽看着简单,但也是一种技术活。要说由来,那可要追溯到春秋时期了。这在当时,是一种兵器,但经过时间的历练,它已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让你为之震撼的艺术。

我在之前也回过一次河南,也看过一次打铁花。那是在元宵节时。只见两人抬着一大缸铁水,其中一个人腰上还挂着一把柳木勺。听老乡说,这把柳木勺是经过火烧的,只有经得住火烧的柳木,才能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浸泡,制成勺。在打铁花时,场面极其宏观:一堆人被止在一根线后,桥上也挤满了人。表演者将木勺往1600℃的铁水中捞去,洒向天空。一瞬间,天花乱坠,犹如天女散花,铁花漫天飞舞,从天空中凝成一粒极小的铁粒,有的甚至被蒸发。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加了某种化学物质吧。一次又一次,铁花在飞舞,人们在欢呼,乡愁也油然而生。

不知是什么力量,使这表演者忍受得住这铁水的炙热和对皮肤的灼烧。他们何尝不痛?他们怎能忍受住?他们为何这样拼命?他们是为了游子心中的乡愁!他们满足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帮助一位少年圆了一个回乡的梦。

打铁花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场震撼的表演。而我,却只识得它是一味乡愁的解药。我每每想起这场表演,一股暖流便荡漾在心田。

也许,这火花中的乡愁便停留在那一刹那,在这一瞬间。

  台湾的乡愁作文 篇24

每年寒假,我定是要回故乡的,回到根所在的地方。

回去后,我的祖母定会关心我有无吃好。而她对我的关爱的最佳表现,就是那盘在餐桌上永不缺席的红烧肉。

在老家时,我并未觉得这道菜有多大的意义,并不会对它有多大的牵挂。但只要我启程去东莞,祖母就一定会烧上一大锅红烧肉,让我们带着它们回东莞。原应该是浓浓的关爱,到头来,却变成了浓浓的乡愁。浓浓的,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于是乎,吾决定一探这醉人肉香中的奥秘。

首先,要选猪肉。夫猪肉者,必当为肥瘦均匀者。其次,以尖刀将其切至两寸许之肉块。再者,将其放入小钵,以醋、油、酱油、大料腌制半小时。期间,需不断搅拌肉块,使肉块各面皆腌之到位,切忌置之不理。时辰一到,以锅盛水后加入肉块,大火烧开水,再以文火炖之。直至肉之将熟,加入少许酱油与砂糖,不断翻炒以上色。此般操作需谨慎,否则将炒出黑白相间之肉。

此般操作听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故付诸于实践并非如此简单。诸君呵,若肯听小生一言,便不要轻易尝试,毕竟猪长那么大并不容易,还请君莫要浪费。

在探索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这让人垂涎三尺的肉香中,还带着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在父亲乃至祖父母小时,吃上一口肉,是一年中最值得期盼的事情了。到了春节,就等着客人的到来。客人一到,肉也就进了家门了。一批批串门的客人,让肉在餐桌上,并未缺席。但当时吃肉并不像现在吃肉一样,二话不说就吃个几斤肉可能一年吃不上几斤肉。

那时,吃上几块美味的红烧肉就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人对未知的新的一年,有了盼头。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肉不再难盼了。但祖父母依旧把红烧肉,当作向我们表达关爱的方式。尽管这很朴素,但爱很朴实。这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肉香中,浓浓的醉人乡愁和祖辈的关爱掺杂其中。

而乡愁的起点,就是对家的不舍,对故乡温暖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台湾的乡愁作文 篇25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走进灵水古村落,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恬静闲适的生活。在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古村落的古韵乡愁。

风景秀丽的灵源山脚下的灵水,因山上溪涧之水绕村而流得名。远远望去,闽南古厝像颗颗红珍珠一样密布在村中,溪水潺潺绕村而流,使村落显得古朴静谧。

“这是话桑别墅,建于民国时期……”一进古村落,郭老师如数家珍。这别墅,坐落在弯曲的石板路中,左看是古厝,右看是洋楼,也叫番仔楼。据说这别墅的瓷砖材料都是当时从海外运回来的呢!柱子上的对联“寄迹香江怀梓里,经商回国念侨乡”记录着流逝光阴的故事,诉说着老华侨的思乡之情。

走到吴氏家庙门口,瞧,红砖白墙燕尾脊,是闽南古厝的特色。郭老师说,这三落的古大厝是清朝建成的,主人是这里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旁边一座“大夫第”也是他建造的。真是让人佩服,我生长在闽南,但是我一出生居住在新建的三层小楼里,从小阿公跟我讲,他们那一辈就是住在这种古大厝里。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让我对家乡闽南更加感兴趣了。

走进民国时期建造的灵水老街,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车水马龙。灵水老街有一种东西最令我这个吃货着迷的,没错,就是当地的菜脯,可以做成配料,或菜脯煎蛋等,一吃便停不下来,真可是“此味只应天上有”啊!

我们最后一站来到了一座古香古色的民房,大厅中展览灵水先辈们下南洋的书信,古村落的绘画作品……听郭老师说,这里经常举办书法展、剪纸作品展等活动。走出古民房展览馆,眼前是新建的灵源公园和“一山一水”慢行系统,哇!来这里跑步健身的人真是络绎不绝。

不知不觉红日偏西,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去时,放眼望去,灵水古村落雾霭缭绕,灯火微微闪烁,和灵源公园交相辉映,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感受到绵绵乡愁……

《台湾的乡愁作文(精选2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