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完成作业本1—7题
(3)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 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 ……此处隐藏20877个字……。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个小人物——格斯拉的故事。
(二)阅读体验
(1)简介故事
鞋匠格斯拉和他的哥哥开了一家皮靴店,开始生意比较好。不久,许多同类的大公司纷纷加入竞争,皮靴店的生意越来越淡。后来只能把店铺转让出去,最后格斯拉悲惨地死去了。
(2)阅读体验
这是一个令人的故事
格斯拉是一个的人
(过渡)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骨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是在个人品质个人尊严上。
(三)整体感知
1、品质一词在文中可能指什么?
2、你认为格斯拉身上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平凡、善良、诚实、负责、执着、敬业、正直、坚强、有原则、追求完美,也有同学回答不善变通、保守固执等等。接着,我问,在格斯拉的这些品质中,你们觉得小说所要表现的是哪几个最突出的品质?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是:敬业、执着(坚守诚实)。
(四)文本赏鉴
(过渡)同学们谈的很好,而且关注到了故事的情节,故事的环境,关注了人物的动作及神态,但少有同学谈到人物的语言,在史记中我们正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的品评,从而更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同学们不太关注格斯拉的语言,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文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来解释格斯拉的。
(1)请找出文中格斯拉的语言描写,想一想他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他的语言大多是围绕他的职业特点,没有一句的废话,可以看出靴子就是他的生命,顾客就是他的全部;也可以看出,小说在表现他的品质时用语的精练,形象。
(2)赏鉴人物语言,分析人性性格
示例一:①“这是一种手艺。”
②“没什么难的。但是这活又脏又累,收入又低,你看看我!”
当十几岁的“我”问格斯拉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时,他为什么用第一句,而不是第二句?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并没有把普普通通的做靴子当作一种低贱的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手艺”,一种艺术的追求。言语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流露出一种自豪感。小说的一句话就凸现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的灵魂。
示例二:①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②他眼睛盯着我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边说边演示给我看。
“美”字是格斯拉对皮革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并非为了证明自己的皮牢固,推销商品。他是把自己对靴子的热爱,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到靴子,用自己高超的手艺创造出他的“杰作”,追求他的理想。
在我的示范下,同学们通过深读、体会、讨论、交流,纷纷发言,他们的回答十分精彩,比如:
①第45页的一段对话,“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不该”一词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自己用心做成的,也体现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质,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质量问题,他觉得靴子的质量差就是他的耻辱。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靴子穿坏了,这是最平常不过了,大多鞋匠也肯定会说:“什么?坏了。坏了就再买一双吧,你还想一双鞋子穿一辈子啊!”可是格斯拉却把靴子坏的责任首先推给了自己,没有责怪顾客,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可耻”表现了他的正直,他为顾客报不平,“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垄断”让格斯拉无法接受,也是他后来之所以至死守护着自己品质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也是随波逐流,凭自己的好手艺完全可以在商界发财。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则,保持职业的操守,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净化的圣土。正是他的执着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失去的。
③“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开销太大了。”痛心、无奈,为何还要坚守?这就是灵魂的高贵,让我们受到震撼!“但是我哥哥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坚守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他为了理想仍然坚强的活着。人类奋然前行的道路,因为有了他的守护而光耀千古。
小结:格斯拉高尚品质
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
他们如同其作品——靴子——朴实无华。两个人,四双手,一个只属于理想的世界。他们辛勤敬业,用一块皮革的厚度温暖他人;他们恪守理想,以生命的热血揭示世界的躁动。人都是有灵魂的,但并不总在现场,而你们的灵魂却从未缺席。
感动人物——格斯拉兄弟
三、文本探究
(1)格斯拉能制造物美价廉的靴子,但最终却失败了,请探究其失败的原因。
(2)工业文明强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处在新旧文明的交替时期的格斯拉,其对品质的坚守恰恰是其失败的主因,他的失败有其时代的必然性。那么他所坚守的品质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吗?
毫无疑问:格斯拉身上所体现出的品质代表了传统文明的美德,然而在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之下,显得尴尬与无奈。不过我们并不因为其最终的失败而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恰恰相反,善良、诚信,坚守品质,恪守职业道德,也应成为工业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文明主导之下的利益至上、效率为先,无序的竞争客观上会带来商品质量的下滑,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把人变成了机器,把产品变成了冰冷的商品,生产者沦为机器的奴隶,消费者成了金钱的俘虏。机器上出来的靴子不再有生产者倾注的热情与心血,消费者也不再有那种情感的体验。我想这是最大的悲剧:人的情感荒漠化,人被机器异化了。(可以举以前裁缝过年到每家做衣服的故事,举编竹席的故事,举做珍珠的故事,举炒米做糕的故事)
3、“我”对格斯拉的态度是怎样的?“我”和他交往时的感受是什么?
矛盾复杂的:一方面,“我”对格斯拉的高超手艺和敬业精神无比敬佩,以至于“我”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那样,心灵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所以“我”总是不自觉的接近格斯拉;另一方面,“我”对格斯拉又有一种潜意识里的畏惧,“我”在潜意识里总是在逃避着格斯拉。
这种畏惧源自格斯拉背后的信仰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周围的人,有时会“裹挟”着我们的意志:
理想与现实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格斯拉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为那些正在追逐梦想的人们点燃了前行的火炬。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漫长的等待而无所收获时,格斯拉似乎在前方为我们点亮了希望的明灯,鼓舞着我们前行。
小结:
“我们凝神注视,或许会为那一双迷恋着理想的眼睛而留下热泪。我们转身回首,或许会为那一个充满温情的手工时代而留恋不舍。《品质》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品质”是对传统美德的坚守,“品质”是对理想人生的执着。”
文档为doc格式